行业动态
国内禽流感流行的原因分析和流行情况介绍
发表日期:2017-11-22

国内禽流感流行的主要原因分析

1.禽流感病毒种类繁多,变异频繁

1)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纤突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划分为16HA亚型和9NA亚型。其中,H5H7两个亚型的部分毒株可引起高致病力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含有8个基因,它们合成1011)种蛋白质。其中HANA是主要的表面抗原。

2)禽流感病毒有多种变异表现形式。

①对家禽的致病力表现不同,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禽流感分为低致病力禽流感(LPAI)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PAI常常给养禽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通报性动物疫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以混合感染,包括AIV之间和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此外还具有临床症状非典型化的特点。

②宿主范围改变,包括家禽、野禽、哺乳动物和人。虽然禽流感病毒变异表现形式多样,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对待禽流感病毒变异,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其危害。

③毒株血清型、基因型、抗原性频繁变化,愈发复杂。禽流感的血清亚型:H9N7H5N2H5N6H5N8H6N6H7N9H10N8等;基因型(H5亚型):Clade0Clade2.2Clade7Clade2.3.4Clade7.2Clade2.3.2.1Clade2.3.4.4;抗原性(H5亚型):2000-2006年:Re-12007-2009年:Re-4Re-5,2010-2013年:Re-6,2014年:Re-7Re-6+Re-7D7,2016年:Re-6+Re-7+Re-8,2017年:Re-8+Re-10Re-7+Re-8+Re-8

3)相关疾病发生频率加快,病原污染程度加重。

4)相关疾病发生范围扩大。局部地区一旦发生,会迅速扩散至全国(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禽流感病毒会由家禽养殖场扩散至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屠宰场、野禽栖息地等。

5)公共卫生意义日渐突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禽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

家养水禽在我国的禽流感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公共卫生意义也很突出。2015USDA证实,在太平洋迁徙路线上,来自亚洲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来自北美的低致病性病毒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H5N2H5N1等亚型的重组病毒。

3.家禽养殖生产方式

1)养殖方式:散养,标准化养殖场(集约化饲养,工厂化饲养)。

2)组织形式:单一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小区”、“公司+农场”、专一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4.家禽经营方式

单一经营(种禽、商品代)抗疫情风险能力较弱。

5.家禽销售模式

鲜活:活禽交易市场、农贸市场、接头摊档;屠宰:热鲜、冰鲜、冰冻。

6.政策的影响

1)国家导向:对家禽业的定位,养禽入门槛。

2)疫情处理方案:以免疫为主的生物安全措施,扑杀补贴。

3)法制建设及执法:对养殖场、兽药及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督;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对屠宰场、活禽交易市场、农贸市场的监管。

4)对家禽养殖业的扶持:农业保险制度。

目前市场上的禽流感疫苗种类

①禽流感病毒天然弱毒株灭活疫苗(H5N2亚型;N28株;D7株;H9N2亚型;SS株;HN株;SD株)

②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改造毒株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4,5,6,7,8,10株;H5N2亚型:rD8株;H7N9亚型:Re-1株,rGD76

③多价多联疫苗(H5+H9H5+H7H9+NDH9+ND+IB等)

④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NDVFPVHVTDPV;杆状病毒)

⑤复合抗体(永健生物新流二联抗)

法氏囊绿盖——新流二联抗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
(一)H5亚型禽流感流行特点
1.从血清亚型特点来看
当前H5N1、H5N2和H5N6等多个血清亚型的毒株同时在禽群中出现,其中H5N6亚型为优势亚型,而H5N8亚型病毒在家禽中未见分离报道。
2.从基因型特点看
Clade2.3.4.4基因型为主要流行分支;而clade2.3.2.1d基因型毒株的数量迅速下降,分布区域大幅减少;clade7.2基因型毒株则未见报道。
3.从抗原性特点来看
即使相同血清亚型和基因型的毒株,其抗原性仍会存在差异,现有疫苗的抗原性与绝大部分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一致,保护作用良好。
根据H5亚型禽流感病毒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的结果来看,D7株和Re-6对clade2.3.2.1毒株具体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对新流行的clade2.3.2.2d变异毒株抗原差异较显著,D7与其抗原性有3~4log2的差异,Re-6与其抗原性有1~7log2的差异。
4.从致病性特点来看
H5N6亚型分离株均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大部分毒株对鸡呈现高致病性,少部分对水禽有高致病性,个别毒株对小鼠有强致死性。
(二)H7N9亚型禽流感流行特点
1.新出现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形成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毒株同时流行的局面,对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
(1)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临床发病特点:病程7 d左右,死亡率可达100%。产蛋鸡和黄羽肉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体温升高,严重减食,饮水量明显减少;头部肿胀,鸡冠呈紫红色或黑红色,脚鳞出血;呼吸啰音;黄绿色或者绿色水样稀粪;喉头、气管充血出血,多脏器(如肺、心、肝、脾、胰腺、肌胃、腺胃、肠、肾、泄殖腔等)出血。
(2)低致病性H7N9禽流感临床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蛋鸡和肉鸡;可使产蛋下降20%以上;死亡率低;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根据2017年禽流感病毒监测情况来看,当前家禽禽流感发病H9的检出率最高,约占禽流感阳性样品的60%,发病天龄以20~30 d龄的雏鸡为主,表现为支气管堵塞;H7约占样品的30%,发病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H5约占10%的比例,处于散发状态。
2.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出现同源性、致病性和抗原性等方面的差异
 
H7N9病毒的演变:H7N9毒株基因变异,对家禽的致病性增强,但对人的致病力和感染力并没有增强。
(1)毒株的遗传演化关系。①长三角进化分支:2013年上半年至2015年下半年为低致病性,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2月出现了高致病性的新型毒株;②珠三角进化分支: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为低致病性。
(2)HA蛋白重要位点分析。高致病性毒株HA蛋白受体结合点226位均为Q,而同期其他病毒均为L。禽源高致病性毒株NA基因发生R289K突变,提示禽源毒株尚未产生对NA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期人源部分毒株发生了R29K突变。所含分离株的M2蛋白均发生了S31N变异,提示对烷胺类药物耐药。
(3)致病性研究(SPF鸡)。①致病性判定:静脉接种指数(IVPI)=3,全部实验鸡在24h内死亡,判定为高致病力毒株。②致病力测定:攻毒组的鸡在3d内全部死亡,同居组的鸡6d内全部死亡,病鸡表现为发热、腹泻、鸡冠发绀和脚鳞出血,剖检可见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脾脏重大。证明该毒株对SPF鸡具备高致病力、较广泛的组织嗜性和一定的水平传播能力。
(4)抗原性分析。根据体外HI抗体交叉试验结果来看,新出现的H7N9强毒株与2013-2014年分离的弱毒株存在抗原差异(>3log2)。
(三)H7N9亚型禽流感防控的难点
鸡在各种动物中毕竟容易带毒,其他家禽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传播也不容忽视。活禽交易市场(主要是农贸市场)在家禽生产和贸易链中仍是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污染率最高的环节。相关的运输、市场屠宰和销售等行为都有助于该病的传播扩散。2012年12月下旬至今,活禽交易市场病毒分离率急剧上升(个别市场病毒分离率>5%),与其他毒株混合感染现象普遍,且出现强毒株。
H7N9亚型禽流感防控的难点:(1)家禽防疫。防止家禽严重死亡和减蛋;降低环境病毒污染率。(2)人员防疫。减少人接触大量病毒的机会(降低环境病毒含量);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传染病传播的三要素为:传染源、易感群体和传播途径。要想有效控制动物传染病,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

 

本文摘选自《兽医导刊》杂志

返回列表
H7N9的动态
专家解读《全国家禽H7N9流感防治指导意见(2018—2020年)》